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健康网 > 中医养生 > 经络养生 > 正文

贵阳日报·贵阳日报·数字报

编辑:我要健康网 时间:2018-11-03

贵阳日报·贵阳日报·数字报

  红岩村新貌。

  20多年前,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里村外只有一条泥巴路连接,无产业支撑,在贫瘠的土地上种苞谷和油菜,是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

  在息烽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红岩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葡萄产业渐成规模,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逐渐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不足300元,增长到2007年的2000余元,再增长到2017年的14760元。

  红岩村的“蝶变”之旅,是息烽县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息烽县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清除障碍,脱贫攻坚跑出了“息烽速度”;在全市率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贵阳市的“果园子”“菜篮子”“肉盘子”,打造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变富的脱贫攻坚“息烽样板”;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探索了脱贫攻坚的“息烽路径”。

  破瓶颈,完善基础设施

  宽阔的柏油路从红岩村穿村而过,路两旁是成片的葡萄架。每到葡萄成熟季,客商、游客的车辆就频繁穿梭在这条进村路上。

  红岩村进村公路的毛路于1998年打通。“路通之前,村里主要的运输工具是马,买卖东西全靠马驮。住在山上的村民背油菜籽去粮站卖,单边要走一个小时。如果去县城,30里的路程,一个单边要走三个小时。”村民陈永伦说。

  1998年起,在息烽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红岩村修通了进村公路,告别了“人背马驮”的时代,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之后,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路网逐步完善。“到2004年,全村几乎没人喂马了,有人还买了拖拉机,大家进出更方便了。”陈永伦说。

  2007年,红岩村的进村路拓宽到5.5米,原来的水泥路全部换成柏油路。“以前晚上进村入户做工作,都是打着电筒走路。路修好了,骑着摩托车几分钟就到,村支两委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连任红岩村三届村委会主任的余应学说。同时,红岩村的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发展“经络”全面疏通。

  和红岩村一样,曾经,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等问题是息烽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受地理、资源等因素限制,息烽发展面临先天性“贫血”。大力完善基础设施,是息烽县治“贫血”的第一剂“良药”,特别是近几年,息烽县借助“美丽乡村”“组组通”等的建设,全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石硐镇大洪村以前没有通村路,也没有支撑产业,这几年,通过帮扶,不仅有了进村路,还有了产业路、机耕道和串户路;西山镇联合村村民以前主要靠外出务工谋生,这几年,基础设施瓶颈破除了,种植业、养殖业也有了起色,返乡务工、创业的村民逐渐多了……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息烽脱贫攻坚跑出了“加速度”。

  

  调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红岩村村民曾庆斌开始种葡萄的时候,根本没想到几十年后,红岩村的葡萄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在其他村民还在种油菜和苞谷时,曾庆斌就把原来种苞谷和油菜的四亩多地拿出来种葡萄。”依靠葡萄带来的收入,曾庆斌的日子越过越好。到上世纪90年代末,看到葡萄种植的效益后,村民纷纷向曾庆斌请教如何种葡萄。巧的是,当时,全县力推“一村一品”项目,根据村民的意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下转3版)

(上接1版)

  “当时,我们村觉得葡萄的效益好,就选择种植水晶葡萄。”余应学说,选好特色产业后,政府为红岩村免费提供葡萄苗和水泥桩柱。小寨坝镇积极扶持村民发展农业产业,息烽县也将红岩葡萄沟作为以种植葡萄为主的农业示范园区进行重点打造。

  “最开始,大家还是担心葡萄产生效益之前的生计问题。”余应学说。为此,村里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划定100余亩作为试点。

  2003年,红岩村第一批葡萄产生效益。此后,村民纷纷参与进来,红岩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种植葡萄。

  2013年,以红岩村为核心的红岩葡萄种植园区升格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成为全省“五个100”工程的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截至目前,红岩片区的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1.3万亩,并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葡萄产业,辐射面积达3万亩。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 | 热门标签

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或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您的合作!

Copyright © 2017 健康网_我要健康网_我爱健康网 All Rights Reserve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