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获得者符传杰:走在琼剧艺术的春天里(2)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啊!各种口音嘈嘈杂杂,墙上刷满了求职广告,工地里没日没夜地打着桩。街头巷尾做什么营生的都有,艺校门口那对卖快餐的外地夫妇赚得钵满盆满。
琼剧艺术也因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而“升了格”。艺校的老师们说,从前,海南艺术学校还叫“广东海南艺术学校”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派学生去广东参加汇演。与粤剧、潮剧、汉剧同台演出时,琼剧因语言差异较大等原因,并不很受广东观众喜爱和重视。现在,琼剧能够独立代表一个省的戏剧水平了,怎不叫人欢欣鼓舞?
但是,符传杰并不觉得欢喜,因为学戏实在太苦了,他又是“半路出家”,要比别人承受更多压力。刚入校时,他的专业成绩总是排在倒数,成年男子的骨骼经络已基本成型,每次压腿都疼得大汗淋漓,严重时“腿上的筋都是黑的”。
“想放弃,又觉得没脸回家,咬着牙硬是挺了过来。”符传杰说,当时唯一觉得有趣的,就是周末的“放风行动”,最喜欢去的就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所在的那条街,“每次路过看到那两块牌匾,就觉得特别自豪。”
第二个最受艺校学生欢迎的去处,就是位于今国宾酒店旁的“狮子楼大酒店”了。大家爱去“狮子楼”,不仅因为那里的饭食好吃,更是因为“狮子楼”创始人雷献强开了中国首家企业办京剧团的先河,让大家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国粹京剧。
据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常年在“狮子楼”演出的“海南狮子楼京剧团”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指导、企业创办的京剧团。它的创立填补了海南没有京剧的历史空白,满足了“闯海人”对京剧艺术的需求,初创的两年多时间里演出800多场,观众达100万人次!
“我们看戏不止图个热闹,还会琢磨京剧演员的唱腔、台步、装扮等等。”符传杰和同学们还常在剧团演出间歇“溜”进后台,看看京剧演员怎么上妆,摸摸华美的京剧服饰,幻想着自己也有一天能从这个后台走出去,在一片叫好声中粉墨登场。
何其幸运!年轻的海南孕育着无限可能,这群年轻人的幻想很快成了现实。一次,京剧团演出人手不够,向艺校请求学生增援,而符传杰此时已从“倒数”跃居“顺数”,得以被安排去跑这通龙套。他说:“没有台词,那又如何?这可是‘狮子楼’!能在舞台上跑一通,感觉已经非常好了!”
其实,此时的琼剧在中国戏剧版图里,早已不仅仅是个“龙套”。
1991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没多久,海南省琼剧院就应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带着富有地方传奇色彩的剧目《青梅记》和一台折子戏赴京演出。《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中央和北京的媒体,争相在显著位置刊发这条消息,海南琼剧演员和琼剧爱好者无不奔走相告。
从那以后,琼剧大步向前,脚步遍及北京、广东、福建、香港,乃至泰国、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伴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春潮,重焕生机!
小剧种摘得了大梅花
符传杰攀登艺术高峰的脚步亦没有停止。
从艺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南省琼剧院,十几年间从配角演到主角,个中辛苦难以言说——演《唐伯虎点秋香》时,他需要在台上写一首藏头诗,这让没练过毛笔字的他急得骑着单车四处求学,没日没夜的练习后竟用一幅好字博得了满堂喝彩;演恩师梁家梁的代表作《七品芝麻官》时,演惯了小生的他要反串演丑角,练习夸张的动作和走位让他一个月瘦了十几斤。
新编历史琼剧《海瑞》也是他的反串剧目。海瑞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是实打实的老生角色。为了塑造好对他而言全新的人物形象,符传杰起初先是对着影像带摸索练习,后来又在该剧导演石玉昆的引荐下拜京剧麒派传承人周公瑾为师,从最简单的台步做派开始,每日进行须生步、划步、碎步、身段、水袖、髯口等专业系统训练。
“光是‘捋髯’这个动作,我练了至少两个礼拜,加上手指力度练习等等,足足练了好几个月。”说起“化身”海瑞的一幕幕,符传杰记忆犹新。那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中国戏剧表演的巅峰靠近——
2015年5月,《海瑞》登上了第27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竞演舞台。演出时,符传杰的演出不仅得到了大赛评委的认可和广东观众的欢迎,还有600多名在广东工作、定居的海南乡亲冒着大雨到场为他助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