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7)
58:飞扬 BL58 Fēi 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附注:足太阳经络穴。
59:跗阳 BL59 Fù yáng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阳跷脉郄穴。
60:昆仑 BL60 Kūn lún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仆参 BL61 Pú cān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62:申脉 BL62 Shēn Mài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金门 BL63 Jīn mén
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郄穴。
64: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注: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至阴 BL67 Zhì yīn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伍: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打通女人足太阳膀胱经位置图
膀胱经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膀胱经的功效1、循行部位: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交于督脉直至巅顶(百会穴)。
2、分支
巅顶部的分支:从头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头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下分为两支:
相关文章: